

舞“无为鱼灯” 传千年文化
本刊讯(记者 杨骏 杨益燕) “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谐音,故“鱼”便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幸福美满的象征。无为市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绚丽多姿的无为民间艺术宝库中,鱼灯是最传统、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灯舞种类之一。
在无为,鱼灯又被称作“吉祥灯”“幸福灯”,素有“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的美誉。无为鱼灯历史悠久,历经千年,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作为民间流传的传统灯舞,每年春节前后无为民间都要玩鱼灯。
“无为鱼灯”分布广泛,大部分都以鱼灯所在的村子来命名,例如侯咀鱼灯、黄雒鱼灯、八里鱼灯等,其中,侯咀鱼灯作为无为鱼灯的重要一支,其表演形式独特,融艺术性、观赏性和参与性于一体,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由一条鳌鱼灯(也称为“龙灯”)和八条小鱼灯组成,外加一盏引灯。每个灯都有专人负责,表演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说起鱼灯,就要从鱼灯的制作说起了。“我们每年年前扎一套新鱼灯,给鱼灯会游玩表演。”开城镇侯咀村孙胜文一边端详框架两端是否对称一边对记者说道。作为鱼灯工艺传承人,每年孙胜文都会为村里制作新鱼灯。“我们的鱼灯是竹子破成蔑来扎,先扎鱼身,鱼身扎好扎鱼头,鱼头扎起来扎鱼鳃、鱼尾。八只鱼主要通过颜色和鱼鳍区分,像鳜鱼是五个鱼鳍,黑鱼是七个。鱼的骨架扎好之后就要蒙布,布蒙好后再涂胶,胶涂好以后再进行绘画,一组鱼扎完成要两个多月时间。”
扎一盏结实又精巧生动的鱼灯有不少讲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完美,孙胜文每一步都格外细致、小心。他告诉记者,鱼灯的制作工序较多,而且用的是传统的手工制作,费心费力。但每个鱼灯都有寓意,都有托付,只有把它做好了,才能舞出吉祥,舞出好兆头。
演出的灯一共有九盏,灵魂与核心是龙灯,统领八条小鱼灯。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以及龙灯板组成,其余八盏鱼灯分别是头红(鲤鱼)、二绿(鲲子)、三黄(鳇鱼)、四黑(乌鱼)、五金(金鱼)、六鲢(鲢鱼)、七鲫(鲫鱼)、八鳜(鳜鱼),象征着“春夏秋冬,开年吉祥”。鱼灯长约2米,表面绘上多彩精美的八仙图案,寓意子孙后代“各有能耐、各显神通”。
到了玩灯的日子,下午3-4点钟,伴随着锣鼓声,鱼灯队伍就开始绕村而行,提醒全村人,要出灯了,大人小孩便都放下手中的活计,兴高采烈的跑出来,跟着游灯队伍,做好迎接灯神的准备。请完平安香,九位身穿大红色绸布衫的大汉手持颜色各异的鱼灯舞动。在一片鞭炮、鼓乐声中,鳌鱼灯、小鱼灯舞者依次进入场地,依照自己的角色举起鱼灯,鳌鱼冲出小鱼,鳌鱼小鱼“接应”完成。或是鱼儿齐聚,又或是散开,有时鱼儿跃起,有时鱼儿畅游,结尾还要摆出“天下太平”“人口平安”的字样,随着舞灯者欢快的舞步,小鱼欢腾不息、流光溢彩,一片祥和、欢快的景象伴着锣鼓声在天空绚烂绽放。
“我们侯咀鱼灯有20几种花样,有金龙盘柱,鲤鱼跳龙门,鱼翻水等等,我们摆出‘天下太平’‘人口平安’的字样,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侯咀鱼灯会会长范文友高兴地跟记者说。
据史料记载,侯咀鱼灯三年玩两头,待到玩灯的年份,玩灯就成了整个侯咀从腊月到春节期间的头等大事,侯咀灯会约有100多人,他们各有分工,又团结协作。整个玩灯活动通过各种仪式举行,展示了无为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愿。
千年来,无为鱼灯犹如无为大地传统地域文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外出读书或工作,如今村里鱼灯舞队的骨干大都是中老年人,对鱼灯技艺有兴趣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但随着近年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年轻一辈对无为鱼灯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侯宝林算是灯会的年轻一辈,他告诉记者,他从小看爷爷玩鱼灯,感觉特别好看,从小受这种文化的熏陶,长大以后就主动加入玩鱼灯的行列,想着把侯咀鱼灯这种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如今,无为鱼灯在各级政府、技艺传承人和鱼灯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非遗过大年”“濡水情”等活动表演中都能看到无为鱼灯的身影。2022年无为市春晚,节目《读山水看无为》中无为鱼灯一出场,就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惟妙惟肖的表演,大家纷纷表示看到了无为传统文化的精彩。
每到节日,身在异乡的舞灯人就会自发地回到故乡舞起鱼灯。无为鱼灯不仅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也具有凝聚人心的价值。舞动千年的“无为鱼灯”展现了沿江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为璀璨的长江渔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