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重修的长沙文昌庙保留至今
何章宝
湖南长沙市开福区黄兴北路上,有一条文昌阁街,老街上有一座房子,尖形房顶,红砖黛瓦,外墙有一只清晰的巨大蝙蝠浮雕,墙漆脱落,略显斑驳陆离,这就是保存了300多年的文昌庙。而修建这座文昌庙的关键人物,就是清代无为州的朱前诒。
朱前诒,字燕以,号轩山,是明代通政使朱万春的孙子。顺治八年(1651)举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中书令改授长沙知县,七年后迁贵州麻哈刺史;后升为顺天府治中,没有赴任即去世。
面临废墟,接任长沙令。康熙十二年(1673)底,平西王吴三桂在试探并得知康熙决定削掉藩王之后,杀掉云南巡抚朱国志,联合耿精忠、尚可喜反叛朝廷,是为“三藩之乱”。次年二月,吴军占领长沙。一年后,清军反击包围了长沙城,与吴三桂各发兵十九路展开对决。此后双方互为攻守,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清军收复长沙。
长沙在长达5年的兵燹之灾中,遭受吴军的肆虐骚扰、勒供军需、强抢胁迫,城市设施毁坏无遗,实成一片废墟。康熙二十二年(1683),朱前诒任职长沙县令;饱经战乱的长沙,户口凋敝,人丁稀少,豪强滑吏横行,经济困难重重。他面对百废待兴之困局,恩威并济,夙夜在公,均赋役、劝农桑、抓建设,取得极大成效。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修建被毁坏的城墙,加固城池,修复女墙。
重建学宫,筑起文昌阁。朱前诒询问学宫、文庙在哪里,大家指着城北的一片榛莽。据记载,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曾建有学宫;崇祯末年,毁于战火。朱前诒有感于执政地方,其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社会风气,认为:“欲移风则先造士,欲造士则先崇学。”他来到有着清澈湘水、巍峨岳麓的长沙,追寻屈原、宋玉、朱熹、张栻的足迹,一定要让读书人有读书的地方。在《长沙县修学记》里,他生动地记述了当时的情景:不一会儿,有人捧来了孔圣人的木头雕像,我们打扫了狐兔之穴,将孔圣人雕像安放在那里,擦拭捡来的木柴以当各位乡贤,然后拨开茅草,逐一参拜;于是我和徐、张两君,以及众博士、学生围坐在草丛里,议论到这些年的兴废和战争灾难,大家叹息痛惜而流下了眼泪。
接着正式商讨建设学宫之事,经过请示和咨询,在文昌阁旧址择日开工,“初营殿,次营庑,其次营门”,又修建了围墙,于是宽敞的学宫建成了。同时重建文昌阁,本地的乡绅将长沙北门外的菜地、田园买下来,捐给长沙县学,作为文昌阁和学宫养护的开支。康熙四十七年(1708),湖南巡抚赵申乔将县学迁至别处,此地只剩文昌阁。后历经战火,文昌古阁被改建成专在春秋祭祀的文庙,神奇般地留存下来,且在近年来加大了保护力度。
朱前诒重视文化教育活动。长沙志乘创修于康熙七年(1668),其后散失。康熙二十四年(1685),朱前诒和教谕徐则论复修志乘。他还参加了岳麓书院的雅集活动,在诗中表达“振兴学校播教化,重新书院绍朱张”的理想,抒发了“此日此时人共乐,一谈一笑神俱扬”的欢快之情。
捐金县署,兴业务农桑。同样,长沙也没有县署,朱前诒感慨地说:“有这种情况啊!官府没有房舍,县令住在鸡窝里,怎么办公呢?”他写了一份长长的报告,呈请院、司、道、府,请求在原长沙县衙旧址重建县署,得到批准后,他亲自参加劳动;当时旧址一半是荆棘瓦砾,一半是百姓占去的房子,因为不想强拆,更不忍“劳民力而耗民财”,他先捐金四十两,用于购买土地,后又捐金一百六十两,用于购买民房。择日开工后,士民争先恐后地协力经营,“凡军民席其基者,还以偿,而木石采于里者,给以钱。万姓欢呼,踊跃趋事,无旦夕焉”。四个月县署即告建成,在当时堪称奇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二月初八,是长沙县治乔迁之日,远近绅士和百姓,纷纷前来祝贺观看,朱前诒心里乐开了花,僚属也无比喜悦和钦佩,他们说:“经四十年,阅十六官,而莫能兴复。我公毅然任之,莅治甫半载,鸠工不数月而告成功,非养爱情深,民心推戴,不至于此。”
朱前诒还发布一系列通告,劝民农桑,稳定生产,激活经济,如在《劝民开塘示》中给予指导:“大率三十亩,以二十亩栽禾,以八亩种豆,留二亩以种果芋蔬菜等项,按时播种,早晚灌溉,便可取利养家。”《知县朱前诒条陈利弊》记载,有地主“以强欺弱”,“擅将佃户为仆”,卖嫁佃户妻子,收其家产。他上报朝廷,在打击豪强方面坚决而不手软。
迁任麻哈,单车抵巢穴。自平定吴三桂叛乱后,贵州面临着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的严重形势,康熙二十八年(1689),朱前诒再次承担艰巨任务,调任贵州麻哈刺史。当时,苗民与汉民杂处,在郎坝一带的苗民,各寨相连,喜欢斗狠逞凶,不服约束。明代万历年间,他的祖父朱万春为解决苗民播乱事件,单骑进入苗民大营,宣讲朝廷的恩泽和信用,取得了苗民信任,平息了播乱;为处理好苗民之间的矛盾,他也单车入苗寨,开诚布公,晓以利害,得到苗民拜服,化解了纠纷。在思州,有两个苗民兄弟仇杀八年,互不相让,朱前诒同样动之以情、慑之以法,化解了双方宿怨。麻哈没有学宫,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极少;他建学宫,请塾师,考核学生,并向抚军请示,每次应考给麻哈两个指标。丙子年(1696)乡试,有生员王鋐中举人榜,苗民百姓开始重视教育了。
异域风光,赋诗观音寺。朱前诒在贵州任职,自然有机会欣赏到“树绕招提水绕田”的异域风光,从而留下精彩的诗篇。他的律诗《初秋过麻哈城西观音寺(其一)》写出了置身物外的清幽之境:“上方楼阁傍西城,缓步秋光物外情。百丈微风松子落,两株细雨桂花清。山临埤堄烟云满,门近溪潭瀑布声。坐久不须灯火促,一钩新月正东生。”
朱前诒,这位无为乡贤,在异域他乡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值得我们赞颂和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