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文守正、无为有为"
——无为城市精神正式发布
本刊讯(记者潘浩)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和精神理念,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特质、精神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没有自我精神特质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每座城市的成长与发展,总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在支撑。
振兴无为,关键在于振奋精神!为准确鲜明地提炼无为城市精神,全面树立无为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个性,增强广大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高无为的城市美誉度、知名度。无为县邀请各类专家学者集体研讨创作,最终确定无为城市精神表述语——“崇文守正、无为有为”。
崇文是指崇尚文化,反映了无为人重教育、重科技、重文化、重创新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无为自古以来注重以文化人、涵养民风,涌现了一大批名士贤达,代表人物有台湾开山之祖陈棱、“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蔺、诗人杨杰、“二状元”焦蹈和邢宽、哲学家吴廷翰、擂鼓诗人田间等。进入新时代,无为坚持秉承优良的崇文重教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培育栋梁之才,一大批优秀学子被输送到北大、清华等全国重点高校进行深造,教育教学成果闻名遐迩。
无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达5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5处),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684件套,米公祠宝晋斋藏有晋代以来历代碑刻150余方,民间“非遗”项目达300余项。
近年来,无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出台“1+6”系列激励政策,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创新驱动助力顾问,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新时代精神的引领下,无为人崇文尚礼、重情重义,勇于拼搏、敢为人先,呈现出“外出拼搏骄子多、回乡探亲孝子多、高考深造学子多”的“三多”人文优势。
守正是指恪守正道,即守规矩走正道,完整地继承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
一方面,无为人坚守正道,有着光荣的红色传统。抗日战争年代,新四军七师师部就在无为;解放战争年代,渡江第一船始发地也在无为,红色基因始终是无为的“最亮底色”;另一方面,“守正”促成“出新”。改革开放伊始,无为人勇于“第一个吃螃蟹”,一大批无为人离开家乡外出打拼创业。“无为保姆”全国闻名,王传福、姜纯等一批无为企业家代表更是群星璀璨。无为人能顺应天下大势、恪守天下正道而作为,成为各个时代勇立潮头的弄潮儿。
无为是无为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即遵循自然规律、社会法则、民众福祉来做事,不妄为、不乱为。“无为”,既是县名,又蕴含哲学深意。
“无为”精神指引无为人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教导无为人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做到刚健有为、担当敢为、奋发善为,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
有为是指有所作为,涵盖中国历史拼搏奋斗的民族价值观。
无为人崇尚实干,做到“忠诚担当当仁不让、厚积薄发当仁不让、城乡融合当仁不让、发展生态当仁不让、敢为人先当仁不让、共享共建当仁不让”,更具有“不惧千山万水、不怕千难万险、不惜千言万语”的“三不”无畏精神,充分体现了无为的韧劲和拼劲。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全县上下将为建成长江经济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兴滨江城市不懈奋斗。